机读格式显示(MARC)
- 000 02324m0 220000253 45450
- 010 __ |a 978-7-5201-6963-9 |d CNY89.00
- 100 __ |a 20200725d2020 em y0chiy50 ea
- 200 1_ |a 理解新媒介 |A li jie xin mei jie |f 王昀著
- 210 __ |a 北京 |c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d 2020.8
- 330 __ |a 过去以来,传播学科围绕新媒介与公共性之间的关系诞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一方面,在以“新”为进步的主导观念下,许多声音多少弥漫着一定的技术乐观主义心态,关注到新媒介为传统媒体转型以及社会公共福祉带来的前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同时对线上内容生态持以批判态度,提醒譬如线上参与的有效性、主流媒体的对话困境以及线上信息流动的种种伦理问题。线上公共性研究的矛盾之处在于新媒介生产出的两套“常识”。研究者主张采用一种折衷主义路线,透过以“生产”为视野,去探索新媒介系统为卷入其中的不同主体带来的风险性。在新媒介不断解构传统媒介产制背景之下,线上内容生产的参与者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成为了一种“风险系统”。风险性与公共性相伴而生,新媒介风险压力提升了不同线上内容生产者面向外部互动的合作需求,从而推动了当代媒介实践的公共性文化。复合、交叠化的线上内容产制延展出探讨公共性的诸多经验维度,相较于批判数字环境的种种内生障碍或者定论一种乐观主义前景,更为适宜的观点可能是将其视为一种摇摆的中间状态,聚焦新媒介作为风险系统在当代社会秩序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治理体系的可能性。透过“生产”角度检视线上公共领域的各类参与活动,本书将新媒介植入风险视角,尝试为理解数字社会的媒介生态与公共政治文化提供新的解释框架。本书在选题上,创造性地提出“风险”概念用以看待线上内容生产与公共性文化。研究规避了过去研究围绕线上文化的争议矛盾,而采用一种中间路线,描绘新媒介时代不同内容生产方式的面貌及其面临的自我风险,并强调这种风险必须纳入到整体的公共性范畴得以解决。研究者基于风险社会与公共领域理论,描述了不同背景线上内容生产者的转型努力,以及包含计算传播、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媒介生态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并提出“破碎的公共领域”范式,用以探讨新媒介环境下公共性文化的复杂生态,因而能够从多种具体的经验案例出发,审视当代互联网政治文化的不确定性,从而针对数字社会内容生产发展的潜在可能,去回应当代互联网治理所存在的公共性问题。
- 701 _0 |a 王昀 |A wang yun |4 著
- 801 _0 |a CN |b 91CIP |c 20200725
- 905 __ |a NJTL |d G20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