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

|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54

题名/责任者: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牟利成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ISBN及定价:
978-7-5201-1944-3/CNY69.00
载体形态项:
252页;24cm
并列正题名:
Hidden society:a study on Chinese cricket-fighing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sociology
其它题名: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丛编项:
田野中国
个人责任者:
牟利成
学科主题:
斗蟋蟀-体育运动史-研究-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
G899
书目附注:
有书目 (第245-252页)
提要文摘附注:
每到八月份的“虫季”,中国有百万“蟋蟀大军”开始围绕“蟋蟀”流动。该群体一直没有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线,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一群体在蟋蟀收购时聚集在一起,收购完成,群体成员就会像蒸发了一样顷刻间消失在更大的人群中;第二,当这一群体的成员再次相聚,他们每个人都成了进出全国各大小斗蟋“堂口”的斗蟋者。因为“堂口” 要防止“公安”(国家)对斗蟋博彩的打击,所以往往只对“熟人”开放,这进一步增加了斗蟋人群的封闭性。但同时,这一斗蟋群体在中国存在了千百年,其中的人员尽管分布在五湖四海,但他们分享着同样的宏观历史叙事;阅读着同样关于蟋蟀的“古谱”;信守并遵从着几乎相同的斗蟋原则和规则;以类似的方式言说和行动。他们靠传统文化的连接,俨然在现代的中国形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 “隐遁社会”。斗蟋蟀不是简单蟋蟀在斗栅内的拼杀,而更主要的是在斗栅外人与人的较量。而他们较量的依凭不是简单对斗蟋技术的掌握,而是对内含于斗蟋传统文化的谙熟。另一方面,面对国家的“爆堂子”,一个生活于斗蟋社会中的真正斗蟋者不是简单地抗拒和躲避,而是把“嬉戏”的逻辑运用其中。他们把国家也纳入进来,当作了斗蟋嬉戏的另外一个反面参与者。从而,斗蟋文化通过文化的介入,呈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样态。
使用对象附注:
大众读者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
G899/78 532029   第三借阅室(仙林)     可借 第三借阅室(仙林)
G899/78 532030   第三借阅室(仙林)     可借 第三借阅室(仙林)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借阅趋势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